您现在的位置: hd57365范文网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hd57365 | 学校管理 | 人气:661

标签: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论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作者简介:唐江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无锡市惠山区政协副主席(兼)。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江苏省“333”科技、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三大板块”的确立阶段(1992~1994):在江苏省省教委1992年关于课程改革文件指导下,以形成学校必修分层,丰富选修、活动课内容为标志,学校开始在已有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三大板块”改革,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

●典型课的试验阶段(1995~1996):在开展“三大板块”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办学的背景是农村,学校的文化、信息相对滞后这一特点,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选定语文阅览课和“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典型课的试验。

●校本课程系统开发阶段(1997~20**):以课程专家的介入,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为标志,通过与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通过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不断明晰,教师课程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校各种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建设,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试验。

●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20**.9- ):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和学校教育哲学、文化,在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开发选修ⅱ序列校本课程。

二、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规范

1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影响校本课程方案的因素很复杂,每所学校可能都不一样,因此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校的校本课程方案主要依据下列四个方面:

●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

●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如我校的培养目标,早在1926年就提出了“十大训育标准”,后来概括为“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但是,仍然不够明朗化。经过对全体教师的调查发现,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可以具体化为下列这些品质:健康,自信心,民族性,乐群,坚毅。

●学生需求的评估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为此,我校与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合作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并写出一份调研报告。结果发现,高中学生的需要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按需要程度排列):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的指导;

● 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确立综合上述研究,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讨论、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

●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实践

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在拥有了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严格课程管理的相应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从校本课程的特点上看,它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它是依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资源、在了解了本校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后开发出的课程,因此,开发流程的规范与否是事关校本课程是否名副其实的关键。

1实践中,我们形成并完善了下列开发流程:

第一步:需要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应该指出,作为规范的程序,虽然不必在每次的评估中都涉及前述各方面,但对每届学生的需要都进行认真评估,却是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甚而言之,漠视学生需求,拍拍脑袋定课程,开发出的只能是“校长本位课程”而不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第二步: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涉及在上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其物化的形式应该是形成每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第三步: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它涉及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规定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开发程序、管理条例等,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然后让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指南》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进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等)。这样以后,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与上述流程相伴始终的是评价,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是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开发流程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上,前者主要通过健全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严格工作规范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教学处对教学常规的监管来达成。

2规范培训,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技术资格认定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取决于师资的质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机遇,倒不如说是一种挑战更为合适。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概念,也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以及知识、技能。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为重点,扎实而系统地进行培训,并积极探索与培训内容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技术资格认定制度。

培训内容与技术考核内容具体地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与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进入“教育内容”时代,就是说教师不仅是一个课程的使用者,同时还是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的实践者”。

我校具体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将研究视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改变斥拒研究的态度。

第二,善于从经验中学习,提升研究的能力。

如果说三级课程政策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法定的承诺,那么,技术资格的认定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保障条件,而行政层面的监管则是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高下的关键。

持续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严格的学校课程管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升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也培育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被誉为中国“校本课程的发源地”,开发经验受到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我校领导、教师代表20多人次,先后应邀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文件的起草、讨论,前述管理理念、举措,作为实践依据和操作规范被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采纳、吸收,以课程改革国家行政指导文件的形式,对全国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相关文章

tag: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论文,教育教学 - 学校管理

相关分类
学校管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