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hd57365范文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hd57365 | 读后感 | 人气:757

标签:读后感400字,匆匆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有幸读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动不已。此卷在《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为“绢本,纵9寸6分,横2丈5尺4寸5分,画题相间,分14段”,“子居仿宋无名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14帧画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题行书,第5段另作补空题识,共有御题15段,钤御印34方,“鉴藏宝玺8玺俱全”,实为清宫镇殿之宝。谁能料到,此宝自民国11年(1922年)7月13日遗佚,历时70余载,历经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统虽仅执政3年,但他久居清宫,对清代搜罗入宫的艺术珍品却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钟爱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视,深知其价值,亲自钤上“宣统御览之宝”。嗣清朝覆亡,溥仪为叛国成立伪满洲国,“于宣统十四年(民国11年)7月3日”(原偷运单记录的年月),将清宫中最有价值的宋元明版书籍200余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余件偷运出宫,移至长春,或变卖或赏赐,大多遗落民间,散失殆尽。时人称之为“东北货”,由商民等辗转运至平津沪一带贩卖。当时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为了“收回俾国有文物得以保存”,特将溥仪偷窃的文物清单,於民国35年12月,编辑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广为传布,《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被辑录到第23页。此手卷落人民间,正值战乱,物主深怕以此招至祸殃,将其密封瓷罐深埋地下,直至暴日倾覆才掘地取出。但因其在地下多年受潮破损,特别是卷之首、尾霉烂不堪,拿到市场廉价出售。适逢时任湖社画会理事、精於书画鉴别的惠均先生慧眼识宝,付资购藏,至1951年重新裱装时,忍痛舍弃画卷迎首和跋尾,并亲自题包首签“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文革十年”中,惠均老先生为此国宝的安全,多次转移,深储秘藏,历尽艰险,才使其得以永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战线从各个方面拨乱反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象文物局成立了以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进行鉴定。鉴定组一致认定,此卷即为《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的原件,以“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只限于当时待归还的私人藏品”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京1—039,并以佳作被选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3页~第15页。历代皇宫对书画的收藏,可以说清代最为丰富,乾隆皇帝缘何以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如此厚爱,御题15段,钤印32方。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乾隆皇帝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艺术家,他通诗文,精鉴别,诸练画史,游戏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技,深晓沈士充艺术技能和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明代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绘画方面出现了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等等。由于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手法创新,既把明代绘画推上中国书画艺术历史的重要阶段,又导引出清代的新安派、岭南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流派。流派间的相互对峙,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清代乃至清代以后的书画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纷繁昌盛的时期。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人,画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善于学习,博采众长,郡人能画者皆师之,刻意求精,画技深邃,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名噪于时,但其传世作品确是极少。据现今查考,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寒塘渔艇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松林草堂图》卷和《万壑千岩图》卷尔耳。其二是乾隆皇帝深知,自五代十国至两宋元朝近500年问、中国书画承袭唐朝余脉,走上成熟发展的时期,涌现了许多宗师巨匠。然因朝代更替,战争频仍,兵燹人毁,传世佳作难觅。沈士充是明代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尝为董其昌代笔,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特别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书画界名人点评,实际此卷即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怎不令这位嗜画如命的乾隆皇帝所倾倒。为此,乾隆皇帝观览此画劳神费力,题诗补空、钤章,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帧仿李成“寒林图”。李成,生于五代(919年),卒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年间,字咸熙。系出长安,唐之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遂为营丘人。他出身贵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山水师关仝,所画山水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而笔势颖脱,墨法精绝,称山水者,以为古今第一。特别是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发展,不但表现出山川气象形势的变化,还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创造了“寒林”的形象。李成的绘画北宋时代民间流传的就很少,一是因他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他的孙子李宥作了大官后,大量收购乃祖的遗作。现存许多署款或定名为李成的《寒林图》。大都为后人仿作,惟《读碑窠石图》为真迹,现为日本收藏。沈士充临摩的这幅“寒林图”,空旷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几株老树纠结盘

曲,枝枯叶散,好像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通过画家对整个环境的刻画和外在形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赵宦光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融合篆书、草书笔法,创草篆体,著书颇丰,《寒山帚谈》、《说文长笺》等。他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图后,长跋赞颂:“山本林泉,畴不心赏,亦不免有夺之之恨。迹在市朝,神游八极,谷候花县,不能无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众美,一匹轻绡,千岩竞秀。昔关仝作尽,笔逾简,气逾壮,景弥小而意兴弥深。及门之徒李营丘,营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蓝,且入元矣。谷侯其十袭藏之。丙辰初夏,寒山赵宦光题。钤印有二:赵宦光印、凡夫氏。”乾隆皇帝御览了沈士充的画和赵宦光的跋,以兴奋的心情作七言律诗一首:“营邱真迹石渠藏,缩本临来翰墨香;茈*有声还泛籁,槎枒无色为经霜;诗情树杪神含淡,秋意吴中目满凉;几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属宦光。右仿李成寒林,钤御印一方:征观。”并钤:“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第二帧仿黄公望“秋山图”。黄公望元朝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平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改姓黄。其父90始得子,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等。幼聪敏,应神童科,通晓经、史、音律,能作散曲,工书法,多才多艺。中年做中台察院椽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50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上师董源,巨然,兼荆浩、关仝、李成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画入逸品,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并为之冠首。此秋山图描绘的是辽阔的秋江侧岸的群峰景色,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重峰叠岭,坡陀沙渚,高松层崖,起伏变化无穷。山石用董、巨披麻皴法,山顶作礬石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结构繁密而笔法简练,气势雄浑。特别是在山麓松间,隐约中有茅屋数座,使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观赏他丰富的笔墨所表现出的山川形貌,感受到大自然的意态,而且可以窥见画家所传达出的主观意境。与沈士充同时代的画家邹迪光就以画山水力追宋、元古人,在大米、小米及黄、倪间吸取营养而著名,一树一石,刻意求佳,秀逸出群,脱尽时格。但邹氏看了沈士充仿黄公望“秋山图”,仍然敬佩不已,为其跋语:“绘事至胜国而有神有韵,乃大痴神具而韵最远,得此中三昧,非可以寻常笔墨论者。未学后进,于皮毛面目求之,只优孟寿陵耳。不佞每与宋明之赵文度两君论及,深叹此老之难学。若子居此幅,有神与韵,不独皮毛面目间矣。梁溪邹迪光,钤印有二:彦吉氏,石语斋。”乾隆皇帝御览批阅:“春山几度吴中省,秋山每放塞外领;春于南而秋于北,化工位置机权秉。南岂元秋,北讵弗春,宜时即景,各得其神。是幅惨淡学公望,崇山峻岭都入状;不能同处乃能同,在简以该气以王。疏林之下,茅屋可探,问余契意,曰北匪南。右仿黄公望秋山,钤御印比德、朗润。”嘉庆皇帝览后补钤“嘉庆御览之宝”。第三帧仿郭忠恕“没骨山图”。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生于五代,早慧,7岁诵诗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951~953年),中召为中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宋太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为人不羁,玩世疾俗,纵酒肆言,遭际坎坷,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决杖后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途经临邑(今山东临沂)时死去。能文章,工书法,善绘画,在发展我国界画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山水树石亦皆入妙。古籍记载:“安陆郡守求其画,莫能得,因此缣属所馆寺僧,时俟其饮酣请之,乃令浓为墨法,悉以泼渍其上,亟携就涧水涤之,徐以笔随其浓淡为山水之势。”可惜郭忠恕的绘画作品世为罕见,至清乾隆时期,仅一件《雪弄江行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残画可资研究,宋徽宗赵佶题为“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清乾隆也在其上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无人牵;江行应识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沈土充仿郭忠恕“没骨山图”,与古籍所载郭忠恕为安陆郡守所绘山水极似,随山水树木之势,设彩着墨,更显风华秀润,如临其间。书法家陆岑观后,题跋:“昔人品绘事,僧繇居上,然一无流传人间者。子居此图,谓抚其遗意,览之风华秀润,神彩奕奕,扑人眉睫间,良可宝也。想子居胸中富丘壑固尔尔,惟得谷侯使君赏鉴,益珍矣。陆岑,钤印一方:陆岑之印。”乾隆皇帝通晓中国绘画历史,对陆岑的评论当然心领神会,欣然命笔诗日:“忠恕曾传没骨山,棱棱却自矗孱颜;陆岑谓抚僧繇法,考订应知得实艰。右仿郭忠恕没骨山。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溥仪览后补钤“宣统御览之宝”。 第四帧仿倪瓒“树石图”。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锡人,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来往。元末社会动荡,去田庐,散家资,而得福,浪游五湖,寄居寺观,故有“倪迂”之称。喜写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萧散简远,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很受人们喜爱,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元倪画判断雅俗。此幅“树石图”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了两段式章法,中下方一简约草亭兀立,连接上下方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因故陆应阳观后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相关文章

tag: 读后感,读后感400字,匆匆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 - 读后感

相关分类
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