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亦舒经典爱情语录,英文经典爱情语录,
七夕节风俗习惯汇总,
1. 斗巧、乞巧:
「斗巧」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才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七夕的夜晚,妇女用彩线穿七巧针,并且摆设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能够得到灵心巧手。而「天宝遗事」更记载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游宴,并在七夕当天陈列瓜果,插鲜花,准备了酒食,向牛郎织女乞求的事(而这也是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由来);并且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结网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来判断是否得到了巧。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物、花朵、鸟兽的影子或细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针影像槌子般粗或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另外,在七夕不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寿、乞子,但只能乞求一个,不能三者兼得。「感遇录」记载:据说唐代郭子仪曾在七夕时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见到天上有一位美女,坐著车在一堆人的簇拥下迎面而来,郭子仪知道她是一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长寿与富贵,女神答应了,果然在这之后,郭子仪一帆风顺,大富大贵又得长寿。
2. 晒衣、晒书: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於汉代。据说汉朝建章宫的北边有个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日的时候常见到宫女在晒衣服。
汉代登楼晒衣服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出晒书的习俗。据说司马懿因为权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装疯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装疯病的司马懿却在家中晒书,派去的人回去禀告,魏武帝命令司马懿立刻回朝任职,若不去就要拘捕她,司马懿不得不回朝从命,当时的文人都讲求虚名,往往用晒书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因此形成晒书的风气。
3. 土娃娃「磨呵乐」:
「磨呵乐」也叫「磨喉罗」,在佛经的译名就是土娃娃,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这种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进贡到宫廷里面的还有用象牙雕镂或龙涎佛手香木制成的,它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蜡做的小娃娃,让妇女买回家,浮於水中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 巧果:
所谓的巧果就是一种面果。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很多种精致的做法:除了油面蜜糖外,有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5. 应节小玩意:
除了乞巧外,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城在七月七日时,市面上还出售一些可供赏玩吃食的应节小东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种种花样,称做「花瓜」;用黄蜡铸出小鸳鸯、小鸭、小鸡、小鱼等涂上色彩,放在水盆中,称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让它长出绿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称为「谷板」,早几天把绿豆或小麦放置在磁盆内,用水浸泡,让它长出数吋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带扎成一束,称为「种生」等等,充分显示出北宋人当时真懂得生活的乐趣。